題目😍:區域氣溶膠氣候強迫對東亞夏季風環流的影響
主講人🤴🏻:陳國興👰🏿♂️,青年研究員,沐鸣2
摘要:在過去的幾十年裏,東亞地區人為氣溶膠含量急劇增加,其導致的輻射強迫可以改變環流進而影響夏季風降水的分布特征。本研究通過分析CESM兩個模擬實驗,解釋人為氣溶膠的輻射強迫與觀測中的‘南澇北旱’的現象的關聯機製。兩個實驗中🗿,一個采用1850年的排放清單,另一個在東亞地區采用2000年的排放清單而在其他地區繼續采用1850年的排放清單👩🦯。結果表明,氣溶膠導致的環流變化在近地面大氣和自由大氣是不同的。在近地面大氣,陸面氣壓相對升高,使得南風減弱👨⚕️,進而減少了整體的水汽供應🧿。在自由大氣層內,環流變化具有明顯的緯度特征:在25°-45°N呈現異常輻合👰🏿♀️,而在更北方的區域呈現異常輻散。同時,高空急流向南移動導致大氣大尺度上升運動在32°N南部增加、北部減弱🐧。在以上水平和垂直環流變化的共同作用下,降水在長江流域增大、在華北地區減小。
Reference: Chen, G. X., W. C. Wang, and J. P. Chen, 2018: Circulation responses to regional aerosol climate forcing in summer over East Asia. Clim Dynam, 51, 3973–3984,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00382-018-4267-3.
題目:雙重平衡態與烏拉爾山阻塞高壓🪓、切斷低壓的原理
主講人🤛🏽:李冬冬🫱🏽,博士後,沐鸣2
摘要:烏拉爾山地區經常出現阻塞高壓和切斷低壓,持續時間尺度為5-30天,往往可導致下遊的我國發生諸如極端低溫、大範圍暖冬😫、持續性雨雪等高影響天氣氣候事件。前人曾提出許多理論來解釋這兩種持續性環流系統的形成機理📮,如多平衡態理論🎧🚑、共振理論、孤立波理論等。但這些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如下觀測事實🫳🏼:烏拉爾山地區既常出現阻塞高壓,又常出現切斷低壓,二者出現頻數大致相當✖️,且二者多為局地生成。本研究改進了經典的多平衡態理論,通過理論研究、數值試驗和資料診斷後發現,就像一根豎直放置的彈性桿,受到軸向壓力後能以相等概率向左彎曲或者向右彎曲一樣,當緯向氣流與烏拉爾山脈相互作用,氣流失穩後可發生超臨界叉式分岔,等概率產生相互對稱的一正一負雙重平衡態,即阻塞高壓和切斷低壓,這兩種環流系統屬於由同一機製產生的一正一負對立統一體。